二十六,去割肉

分类:朝花夕拾 | 标签: 旧事  
2018-02-21 20:18 阅读(?)评论(0)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六,去割肉。

难忘当年故乡袁店老街上的肉市,一排排肉架,杆秤油汪汪的,刀油汪汪的,案子油汪汪的。一扇扇猪肉、羊肉,一头被撂倒在地的整牛,瞪着水汪汪的眼睛……人们挤来拥去,点着相中的某一处,看卖肉者下刀,像是指挥挠痒,“再下点,肥的,再下点……中!”一块或者一条肉下来,随即挂在秤钩上,买卖双方就都盯着了称星,看悬着秤锤的细绳一点点游移,称尾高仰向天,“看,拜着老天爷了!二斤三两七,二斤三!”

那时候环保,纸经子一缯,肉码放竹篮里,钱一收,两讫。买者就后退,离开肉架,高举篮子,高喊“油!油!油!”意思是,买肉的过来了,您让一下,别沾您身上;还有一层意思,别沾走了俺的油。

那时候,过年割肉是件大事。袁店河集,赵河集,进入腊月,不再分单双,有人往南,有人往北,步行,骑车,架子车,林林总总。晌午头,都顺路返回,互相招呼,比较着价钱和肥瘦。

那时候,油水少,上街割肉,得肥的,回去炼油,吃肉,骨头渣子也要熬一熬,熬出的菜,香。

熬菜,就是大烩菜。五花肉片,豆腐,白菜,萝卜,咕嘟咕嘟,透热,来一碗,撒上辣椒面,就着刚出锅的蒸馍,好吃。平时舍不得吃肉,过年割肉,有安慰自己的理由,但是掏钱买回来的,不容易,很珍惜。

当然,二十六前后,一些家户还要杀猪。村中的公共场地里,一口大地锅,滚水冒泡。猪叫,人吆喝,狗汪汪助兴,白雪为背景,鲜血艳红。下刀,烫水,刮毛,开膛,切割,故乡俗称为“杀猪头”的屠夫,讲究“一刀红”。此时,他很有地位,吆五喝六,最后要带走整副下水。走前,有个回报杀猪户的细节:把猪尿泡吹好,扎紧,用一截麻绳系起来,给杀猪户的孩子玩。这就是我们当年的气球。春节前后,谁家孩子在游街串户时,头顶飞荡着如此玩艺儿,说明这家杀了猪,是一种张扬和炫富。

割肉也好,杀猪也好,就是欢天喜地过大年。二十六下午,村子上空的炊烟弥漫肉香,各家基本上都煮肉。红肉,白肉,方块子,热气腾腾。一些腿骨,会被我们先来啃了,砸吧生香。然后,放些零炮,啪,咚,年味就被酝酿得赶趟了。

过年割肉还牵扯着一项礼俗:当年新婚的闺女回娘家,至少要带一块肋条肉、一条鱼,各约二三斤。这一年叫“走新客”,女婿、闺女带大礼。夫家要早早上街备礼,俗称“割礼去”“割礼条”“割大礼”;而所到的亲戚家,都要给新娘压岁钱,以示祝福。

如同“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现在的文化反映,那时候,过年一定得有肉,哪怕只够包顿饺子,也是心理安慰:过年了。

现在,条件好了,想吃肉,什么时候吃肉,都可以;甚至只要不违法,什么肉都有供应。只是,不少人改变了想法:不是去割肉,而是去个肉。

不过,腊月二十六了,还是割肉去吧。农村的年集上,走走,看看,那是在真的为过年做着准备呢。

 

20180210,上午,接天庐)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