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豆腐是“磨”出来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俗语,雅意。 豆腐,是磨出来的,更是“磨”出来的,需要功夫。说是“二十五,磨豆腐”,其实早几天就忙活起来了。 先得捡豆。黄豆,黄澄澄的,一色的黄中,还有瘪豆、烂豆,得捡出来,一粒一粒地捡。那时候,豆腐是过年的一道主菜,大菜。待客,炒豆腐都当一碗菜,还要在碗底放入衬菜;做上一扇、两扇豆腐,是过年的一件大事儿。大事儿就得认真,捡豆子不是小活,瞪眼睛,捏手指,坐上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小孩子没有耐性,多是父母见缝插针,捡一把是一把,捡一捧是一捧……常常在腊月十几就开始了。 接着泡豆。井水淘洗数遍,就泡上了。得一两天后,豆子们胀鼓鼓的、胖乎乎的,就可以上磨磨豆了。 是上磨。圆圆的石磨,比大磨袖珍,俗称拐磨。上下两扇对缝,侧边一孔,上下相对,用来进豆、续水。上扇系一把手,用以旋转磨扇,同时舀进泡好的黄豆,就进入磨豆程序了。一边旋转石磨,一边续水续豆,还要注意磨下水桶内承接的豆浆,就是大工,就用“上磨”来表达,类如“上梁”“上瓦”……如此这般,很能彰显一家之主的悠然与能力。——我曾经趁父亲小歇的时候来一把,可是一把也没有转圆;那种默契的巧劲儿,是一定功夫修炼的,所以,豆腐真的需要磨工。 接下来是晃浆,就是过滤豆浆。一张大白布,四角攒绳为兜,吊在一个平悬的十字木架下,豆浆一桶桶倒入,手晃木架杆头,上下左右,豆浆荡来漾去,仿佛在布兜内享受成为豆腐前最后的液态自由。如此反复后,豆腐渣装尖了瓷盆,滤下的豆浆倒入大锅,准备熬浆。 熬浆就是煮豆浆,约摸四十分钟,文火。这个时候可以甜嘴,喝豆浆。 豆浆煮熟后,倒入大皮缸,点卤。点卤学问大,豆腐就分了老、嫩。这个时候还可以甜嘴,喝豆腐脑。小孩子都已经放假,赶上谁家点卤,想喝就说,甚至主家直接盛几碗,搁了白糖,任你喝。 ——接着就可以压豆腐了。长方形木盒,布单兜底,盛入豆脑,四角走实,布单上裹,再压青砖。老青砖,吃透了水,沉腾腾的。慢慢地,豆脑内的水就从木盒下出来,先溪流,再滴答……个把小时,豆腐成了。 下来就是吃豆腐了。各色吃法,自家喜欢。 还有豆腐渣,那时候也是美味。大火,大油,葱炒黄,蒜芽青翠,胡萝卜红丝半熟,入豆腐渣,炒到散碎,配包谷糁汤,好喝! 二十五,磨豆腐。俗制,不过如此。如此中,各样道道,有中庸,有包容,有克有降,刚柔相济,细究这个过程,大文化。 就是的,一块豆腐到嘴边,真得好好咂摸一番,更香。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