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之物

分类:拈花微笑 | 标签: 世相   感悟  
2018-01-30 10:48 阅读(?)评论(0)

耳食之物


 

老祖宗讲究造词用语,如耳食之物。

现代话来说,耳朵也要营养,也得有吃的东西。要不,不会另有一词:大饱耳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语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大儒,雅人,听韶乐,如此痴迷,叫人羡慕。

羡慕也是有原因的。现在的我,我们,耐不下性子营养耳朵,太忙。忙得一首歌也很少能听完。

唐代斫琴大师雷威,夜半上山,林中听音,为的是寻一棵制琴良木。目的达到了,耳朵也舒服了。雷大师用谛听的方式,捕捉到了天籁,就是自然之声。

自然之声还包括地籁。古人睡觉喜欢高枕,叫高枕无忧。有道理。木枕,或者竹枕,中空,夜静,能听到地国之音。如此伴眠,入酣更快。

所以,最好少些人籁。这些日子,来了几次公交游。就是上了公交车,随走,觉得哪个站名有典故、有意思,就下去瞅瞅,譬如饮马口、西黒堆、马头王、郎公庙……看完,继续;发散地转一个城市。坐到终点,再坐回来。如此,也算一乐。

不乐的是,人声太嘈杂,人们说东评西,无所顾忌。文雅的批评,人籁重。

籁,本是乐器一种,竹制,如箫,音美。引申为美好之音。天、地、人,皆有大美之音,故有天籁、地籁、人籁之说。《庄子·齐物论》说得很清楚: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意思是,你听到过人造的箫声,却没有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即使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有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

可惜的是,时代太快,我们个个都不再承认慢的好,籁绝。(个个不承认,字谜,谜底为“籁”)如;万籁,秋籁,潜籁,神籁,灵籁,等等。

因此,当下,我们的耳朵缺乏营养。虽然各色声音不绝于耳,绝不是籁。就是说,耳朵在大饱,却无福。

为了耳朵的幸福,我们还是多静一静,净一净。有这样一则鸡汤适合我们当下的心境:手表忘记在哪里了,大家一片吵嚷;有个孩子说,你们先出去!屋子静下来,孩子听到了手表的走针声音……

一些时候,我就到地里走走。蹲下去,躺下去,看草,看土,看菜,能听到心跳,找回自己。

还有一些时候,窗前的月光如水里,发呆,能听到远方的召唤。

好多时候,就如此时,在纸上写字。写着写着,一切都静了下来,哪怕只是无意间写出一个人的名字,小名……


            20180130,上午,接天庐)

  最后修改于 2021-01-05 10:53    阅读(?)评论(0)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