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皮儿

分类:朝花夕拾 | 标签: 红薯皮儿  
2017-12-11 19:18 阅读(?)评论(0)

红薯皮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红薯皮儿还是好东西。

那个年代,红薯本就是好东西。当年,有一些俗语来夸红薯的好:“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东庄儿到西庄儿,吃的红薯干儿。”“南庄儿到北庄儿,吃的红薯娃儿。”儿化音去读、去听,很押韵,形象的注明,红薯是那个年代的主粮。

且说红薯皮儿,就是红薯的皮儿,也有大好用处。

做饭了。母亲把红薯洗净。凹处、虫眼处的地方,用刀尖剜去,然后削红树皮儿。细刀,一下一下;削过一头,倒过来,再削……红薯皮儿有指宽,毫厚,飞落在灶房的案前。母亲将红薯皮儿仔细地归拢在一起,让我端出灶屋,倒在屋檐下、窗台上,受着风,向着阳光。慢慢的,薄薄的红薯皮儿就蜷曲了、打弯了,干透了。母亲就将这些红薯皮儿收起来,等有人来收。

是的,红薯皮儿在那个年代,也有人来收,二三分钱一斤,送往酒厂、小酒坊,发酵做酒,俗称“一毛烧”。——也可以写篇小义章。

卖红薯皮儿的钱,母亲会攒起来,让我们弟兄买铅笔、作业本。这样,红薯皮儿就不被当作垃圾倒掉了。这样,红薯皮儿就得及时收存,以免别家的孩子翻墙越院“偷”去换钱,买糖、买米花团。我们弟兄也这样做过,母亲会很不客气,“人家的就是人家的,哪怕是一根针!”那时候,人们都认真,自家的就是自家的,别人的就是别人的。“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是那时候的一句训言。

那时候,红薯皮儿很金贵。有的人家,干脆连红薯皮儿也吃了。下锅前,洗得干干净净的。吃饭时,父母会看着孩子吃饭,免得偷偷吐掉。

吐掉的红薯皮儿也有用处。鸡啊、狗啊就在你身边逡巡。它们是牲口,不嫌脏,鸡会及时地啄食;狗呢,就盯着你的碗,你的嘴,见红薯皮儿落地,马上伸出细长的舌头,舔食,很有技巧,又不费力;然后,再看着你,水汪汪的眼睛里,流露出的神色叫人不忍。

是的,那时候,人吃不饱,牲畜也跟着吃不饱。

有个老人讲过这样的细节。她把吃蒸红薯时剥下的红薯皮儿,也收拢起来,晾干,晒透,悬在屋檐下的纸包里、网兜里……春来,青黄不接,碾碎,攉在苞谷汤里,熬煮;本就熟过的红薯皮儿,如此一番功夫,香,喷香!

老人说,她饿过,滋味儿难受。比如1942年的饥荒,比如1960年的饥荒,她都经历过。所以,她见不得糟蹋粮食。她说,那样的话,老天爷会罚人的。见到掉在地上的红薯皮儿,她会捡起来,放在墙头,挂在树梢,虔敬一番,让鸟儿吃。

——那个年代,红薯皮儿是如此的好。说明那时候,物品真的很缺,真的不如现在。

现在,真的是个好时代、新时代,得好好珍惜。


 (20171211晨,接天庐)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