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花生树
小中从姨家回来时,给妈捎回一捧花生。 一小捧。 花生装在一个包袱里,就是妈的蓝围巾。是从姨家走亲戚带回来的。 正月初四,一早,妈让小中走亲戚,去姨家。用蓝围巾裹了一包白糖、一个果盒,算是二色礼。小中就掂着这蓝色的包袱去了。天好,路熟,走的又是近路,小中到姨家时刚好中午。姨很亲,接过来东西,叫小中在屋里坐着,就去做饭了。这一天,姨家基本上就来小中这个亲戚。他一到,姨就可以做饭了。前两年,是妈带小中来的。现在,小中大了,知道路了,就一个人来姨家。 “真快!都恁高了!”姨很亲,总是这样夸小中。这样夸小中的,还有香姐。香姐比小中大两三岁,个子却比小中高半头。见小中来,总是高兴地倒水,放进半勺白糖,搅匀,端给小中。然后,推了自行车,拿上礼物,也去走亲戚,去姑家,二三里远。“我去了就回来,回来吃饭。”香姐的声音很大,好像是喊给姨听的,却看着小中。小中脸就有些红,低了头……能听到香姐出了院子,才喝口糖水。真甜。 小中又喝了一口,放了杯子。糖水不能一下子喝完,这是妈交待的:再甜,也不能喝完。出屋,小中来到院子,迟疑了一下,走到厨房门口,说:“姨,别做恁多菜。我烧锅吧?” “你去玩吧。听收音机。”姨探出身子,手里是正在收拾的鸡子。小中刚才说的话,也是妈交待的。妈说,这样才显得懂礼数。妈说,你姨亲,年年都要给你做六碗菜的。这话不假。鸡,鸭,鱼,豆腐,白菜,丸子。——想着这些,小中就又回屋,打开了收音机。收音机罩着一块红绒布,有四五个旋钮。小中已经学会了如何打开,是香姐教会的。小中太喜欢收音机了,这个时候,该说《岳飞传》了。果然。小中把声音旋低了一点,他怕费电。这样做时,小中有些羡慕:姨家有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小中想,要是家里有台收音机也好;就不用守在大杨树下,端着饭碗,听评书了。 评书快完的时候,香姐进了院子。她先给姨打了个招呼,就进了屋子,走到桌子前,拿起水杯,咕嘟一口,冲小中一笑,拿过那块蓝色包袱,解开,取出白糖、果盒放在条案上,就将围巾铺开,从左右口袋里往外取东西,有哗啦哗啦的脆响;眼疾手快之间,包好,系好,“给,回去给俺姨捎个包儿。” 捎包儿,也是个规矩,亲戚来往,主家要给来者回样礼,不拘大小、贵重,捎回去。小中想要说啥,香姐摆了手,就麻利地拉桌子、摆椅子,进出厨房,端菜放筷了……这顿饭吃得很香甜,有份酸辣白菜,小中喜欢吃。吃完,说了几句礼让的话,姨给了小中两块压岁钱,叫他好好上学,长大心疼妈;小中红着脸接过,就走了,回去了。到家,就把两块钱给妈了,还有那一小捧花生。 “这是啥?” “花生。” “可好吃。可香。”小中说得不好意思,“走到河滩里,我吃了一个,带皮,硬嚼,后来,知道咋吃了……” 小中真的没有见过花生。一路上,他悄悄地从包袱里摸出来好几颗……现在,就这么一小捧了,小中觉得很不好意思。 花生,不是粮食,没有人家种。读初一的小中还没有见过,第一次吃……看着小中的样子,妈心里酸酸的。 “妈,你尝尝。”小中又提了一个问题,“花生,哪里结的?” “树上,花生树。”妈说。妈随手指了指院里的枣树,“就像枣,树上结的。” 花生树,花生树! 小中就记下了。 小中的梦里,花生树高高地,就在初一的那个正月初四的晚上。花生树高高地,绿叶子,大红花,果子一串串,得爬上树去摘,或者用棍子打下来。 又一个春节,正月初四,小中又到姨家。他给香姐带了一捧红枣,大,又圆。他说起了花生树的事,香姐笑了。香姐说,你好好上学,等考完高中,暑假来玩,我们去看花生树。 初三的那个暑假,小中拿着县一中的通知书,来姨家。香姐领着小中,出了村子,趟过一道小河,在一片滩地上,香姐让小中看,“看吧,这就是花生树。” 绿秧子,小黄花,脚脖高。风来,泛出一片片的白。 小中一下子哭了:花生树!花生树?! 小中的哭,吓坏了香姐。香姐想给他擦泪,又停下手。一起来看花生树的,还有香姐的对象,八月十五定的亲,就在一旁站住,抱住肩膀,“哭了?咋回事?” 小中说不出来。 小中好多天没有搭理妈。 第二年春节,香姐带着对象一起来家拜年,穿得很洋气,笑声很高。 小中没有再去姨家走亲戚…… 小中总怕遇上一个谜语: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0160419,谷雨,晴。晚,接天庐。喜欢多年前写过的《花生树》,可惜丢了,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感觉。花生树,愿天下的母亲别随意给孩子答案……)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