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包谷地里吆喝几嗓子

分类:青春背影 | 标签: 少年   卖冰棍儿  
2015-07-29 16:57 阅读(?)评论(0)
 

先在包谷地里吆喝几嗓子

                                                

 

 

包谷,就是玉米。二伏后,天气大热,包谷喜欢,雨水大的话,长得更旺实,一晚上能半虎口长。雨后的晚上,站在包谷地头,能听见拔节声,咯咯叭叭一片。

天热,真热,把蝉热得哇哇啦啦地叫。人们埋怨热,又盼望热:该热不热,五谷不接。我也盼望热,热了才有人买我的冰棍儿,才能卖得快。

是的,我卖冰棍儿,初二的那个暑假。先到县城西关的冰棍厂批发,就在一个小胡同深处,俗称“西小口”。 得早早地起床,骑车三十多里到厂门前,在一个小窗口前排队。二分五厘一根,我交了两块五毛钱,批一百根;我第一次卖冰棍,不敢批得多。然后出了胡同,大家分散开来,各走各的路,各串各的村子。别人都骑着自行车分散开了,我在白花花的太阳下,愣怔了好大一会儿,往哪里去,我不知道。不过,我还是出了城西关,往家的方向走。我想沿途卖出,这样离家越来越近。

出城就是乡村,就是大片的田野,最多的庄稼就是包谷,绿油油,青汪汪,连片连方,一望无际。蝉声联绵起伏,从树梢到这庄稼地,哇哇成海洋。我迟疑不决,我不知道怎样去卖冰棍儿,我就扎进了包谷地里,推着自行车。包谷已经完全能够埋着我,用不了进入几步,我就置身绿色的热浪中了。那时候,读的多是革命小说、抗战小说,“青纱帐”一词很有诗意和浪漫,但真正在其中,是酷热,密不可分的热!

我停了下来,紧倚着我,或者我所紧倚着的,就是自行车,后座上是一冰棍箱,里面有一百根冰棍。冰棍箱是从冰棍厂租来的,一天一毛。也就是说,今天无论如何,我得卖出四个冰棍后,才能赚钱。可是,我还是没有勇气和自信,我还不知道怎样去吆喝……没有风,包谷叶一动不动,青得耀眼,蝉声像在耳朵得叫热不迭。——“冰棍儿——”我喊了一嗓子,低低的;再喊了一嗓子,有些高;再一嗓子,很高!一时间,身边的蝉鸣像是受了惊扰,低了下去。我就再高喊一声“冰棍儿——!”声音也绕了几绕,很有底气!

可能是为自己高兴,我差点儿弄倒了自行车,就赶紧扶好,倒出来,偏腿骑上,沿着田间小路,吆喝着“冰棍儿,冰棍儿……”包谷们像是动了起来,一棵挨一棵地晃,有了风。哗啦啦,前面包谷地一阵响,出来一个人,站在路上,右手拿一把镰刀,左手抹着头脸上的汗水,“嗨,真是卖冰棍儿的?!来一个。”

我就刹了车,支好车,回身开了箱盖,翻开薄棉被,凉意森森,取出一冰棍儿,那时候包装简单,就是一裸冰棍儿,在阳光下冒出白汽。那人放下镰刀,接了,从腰里翻出一手绢,拿出一毛钱,我找回五分。

嘿,生意成了!

这是我第一次卖冰棍儿所卖出的第一根,真的高兴。盖好被子,合上箱盖,我骑上自行车又吆喝一声。那人说,别往前走了,前头都是地,没有路了!我赶紧冲他一笑,掉头,上车,出了小路,来到地头,判断了一下方位,就向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而去……那天,到半下午,我的一百根冰棍儿就卖完了,除去三毛钱的吃喝和损耗,我挣了两元多!

第二天,我多批了五十块,依然顺着那条田间小路,依然先在包谷地里吆喝几嗓子,一声比一声高!我想还能碰上那个割草的人,他要是还买的话,不要钱;可惜,空荡荡的包谷地里,就我一个人,还有蝉,还有热腾腾的风,不是风,是热气,绿汪汪的,烫脸。

初三的暑假,我还是卖冰棍。有天,很不好意思,竟然碰上了一个初中同学,女生,她初二上学期就不上了。在她的村口,她抱住一个孩子,买了一个冰棍。不知道她认出来我没有,我把草帽往下压一压,接过钱,翻身走了,没有再进这个村子。

还得感谢“西小口”冰棍厂的那个女青年。有一天,批过冰棍儿不到十点,狂风暴雨下来,大家都往厂里赶,要退冰棍儿,怕冰棍化了,吵嚷一片。我不敢说话,远远地看。终于,人群散了,她冲我喊一声,“你,咋了?退不?”她主动给我退了,并且不是先存下,是把当天的钱也退给了我。

她胖胖的,很壮实,白,眼睫毛可长,一拨一拨的。

 

 20150729,下午,酷热。旧事一件,以前好像也写过,难忘)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