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南凹的赵长城

分类:笔量山水 | 标签: 游走   感悟  
2017-09-05 18:54 阅读(?)评论(0)

 

井南凹的赵长城

 

 

赵长城在太行山境内最可直观的一段之一在辉县市南村乡南井凹村的西北山脊上。于是,初秋的一大早,直奔南井凹。

南井凹很美。朴素的南太行山村风貌。不过,时代特征也很明显:年轻人都出山了,留守的是老人、孩童。有个老人在村中放羊。我没有发现羊在哪里,他往面前的深坑里一指。细看,树叶窸窣,茂密的树丛、草丛里,偶有羊伸出头脸,白一下,黑一下!

他说,这是当年的池塘。往年的此时,水深可埋人,岸边草青,塘中水清,蜻蜓翻飞,蛙鸣重重,大人洗刷,小孩戏水……现在,成了干坑,树长起来了,草长起来了,齐岸。风来,像是绿波荡漾,或者摇头疑问、叹息。

水都到哪里去了?将来没有地下深水怎么吃喝?带着这些困惑,按照老人指引的方向,我走向村西北山坡,走向山脊的赵长城的脚步,如心情一样沉重起来。

赵长城,是战国时期都城在邯郸的赵国为防卫都城在开封(时称大梁)的魏国而修建的。

防卫者,弱者先行,即不打无准备之仗。赵国没有办法,就修长城。引申来说,就是院墙,大院墙。中国人的院墙意识很顽固。再穷的人家,也要有矮矮的院墙,哪怕一圈木篱笆,栅栏围门,围起和围住自己的平安。

而长城,就是这么一个心理下的大院墙!



关于赵长城,《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说起来话很长,感兴趣的可以好好去研究一番。风花雪月中,这段长城到了清道光年间的《辉县志》被记载“墙”,老百姓称为“边疆岭”。显见得已经破败下来了……

与上述文字材料相比,我眼前的赵长城更坍塌、颓败,像是被抽筋扒皮的一线灰蛇!近看,碎石一缕;远看,灰白一线。风吹着树梢,发梢,草尖,哨音尖锐。几朵碎花匍匐摇曳。左看,右看,想象着当年的兵马,当年的旌旗,当年的严阵以待……感慨万千,却没有头绪。

2000多年过去了,赵长城坍塌一地,再没有曾经的气势,只是在偏远之处还有碟城、箭楼而已,还是在近年日趋高声的保护下勉强留存。

我眼前的赵长城不远处,30米不到,是一家采石场的断崖,直陡,百米!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注意,向前猛跑,刹不住脚步的话,唰,就掉下崖底。也就是说,该采石场严守规定,距离赵长城的保护线20米以外作业,从山的底部挖起,尽可能不浪费石料,直直地挖到山脊,紧邻赵长城遗址!

哐哐,咚咚,轰轰,立山脊四望,远处,近处,还有如此大小规模不等的采石场在作业。场区上方,腾着石粉,白雾蒙蒙。

这就是我们的环境保护现状。我突然明白,水去哪里了?

山高水高,这是常识,也是自然。挖断了山,大地的皮肤被撕裂开,筋脉被堵割,水脉,不也就被切断了么?

——本来是看赵长城的,看到了这一触目惊心。

沿着长城遗脉小走,发现了几块好看的石头。有一块的断面颇有中华地图的气韵。很想据为己有。又想到了一个“偷”字。不好。就把石头放下,拍照,愿它如此安好,继续成就着旧长城的一部分。

再见,赵长城。

返回村时,有一农妇面容慈祥,笑意温暖,笑问从哪里来,捧出一把酸枣给我。

我问村里有饭店么?

她说,有!到哪家都叫你吃饭的。管饱!笑声脆朗。

我也笑了……

 

 

                     20170904,接天庐)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